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172节
    用这样的军队去征伐鞑靼,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巩固北部边防的上策。
    十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关于士兵的组成,他也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如今的边兵早已是老弱不齐,久无训练,惮虏畏敌。京兵更是承平日久,窜身豪门,本业早废,已非精锐。
    所以,这些士兵都是不能用的,他想要依照在浙江的做法,实行招募,加以训练。
    奏疏中,他还提到了兵部侍郎谭纶,请求与谭纶一起,选择领兵将领时,不拘科甲与见任废弃,与他们歃血为盟,同心共济募练新军。
    朝廷要招募十万新兵,巨大的花销可想而知,戚继光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冗兵可汰,冗食可裁,移修边墙之费以资供需,撤戍边之兵以资训练,而买马之费可省,屯田之政可修,非直强兵亦以富国。”
    而后他又说,如果朝廷给不了十万士兵,给五万也行,经过他的训练,也可抵御鞑靼,使其不敢南犯,保边境十数年安宁,这是中策。
    要是五万也不行,那就给三万,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完善关塞,严密防守,敌人进犯时,
    也可以乘隙一击。不过这是不得已的下策。
    如果连三万都不给,维持现状,等鞑靼南犯之时,那可就拦不住了。
    “臣即不自爱,谓国威何惟!”
    奏疏的最后,他还为他的治军策略立下了军令状:“如或不效,臣甘欺罔之诛!”
    朱翊钧通篇读下来,完整且详尽的了解到从募兵、练兵到整个战略部署。
    “父皇,你快看看这个!”
    朱翊钧把折子递给隆庆,隆庆拿过来大致看了一下,眉头就皱了起来:“十万?”
    朱翊钧点头:“对,十万。虽然戚将军在奏疏里说,五万也行,三万勉强可以,但我觉得还是十万更好,他说这是上策。”
    隆庆看着儿子,苦笑着摇了摇头:“十万人,从募兵到练兵,再到驻守边防,与敌军交战,这得花多少银子。”
    他儿子还是年纪太小,对钱,尤其是这么大数目的钱没有概念。
    “就算朕同意,朝着大臣也未必都同意。”
    朱翊钧实在不解:“戚将军说了,是要花费巨额粮饷,但他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朱翊钧看着隆庆:“父皇,这钱难道不应该花吗?”
    隆庆看看儿子,又看看奏折,犹豫不决。说实在的,他是个没什么主见的君主,既想如戚继光所说彻底解决边防问题,又不想花钱,再一想,维持现状似乎也不错。
    “高先生要回来了,不如到时候问问他的意见。”
    朱翊钧说:“这都要过年啦,高阁老回来也要等到年后了吧。”
    他话音刚落,就有太监来报:“陛下,高大人已经返京,正在殿外候着。”
    “啊?”朱翊钧懵了,怎么说曹操曹操到。他若是没记错的话,高拱的家乡在河南新政,距离京师一千多里路呢。召他返京的圣旨才颁发下去还不到一个月,这是冒着风雪,日夜兼程干来京城?
    隆庆听到他心心念念的高先生回来了,大喜过望:“快快,宣他进来。”
    高拱身着一件深蓝色补衣棉袄就来面圣,看得出来还挺着急的。跪下来叩拜隆庆,三呼万岁,又给皇太子行礼。
    隆庆走上前,亲自将他扶起来:“高先生免礼吧。”
    朱翊钧歪着头看他:“高阁老这么着急,是赶回京过年来了吗?”
    高拱却道:“皇命在身,不敢耽搁一刻。”
    隆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不难看出,高拱离开这一年来,他受了不少委屈,准备拉着高先生好好倒一倒苦水。
    “
    来人,赐座,赐茶!”
    他儿子去恶不给他这个机会,朱翊钧却拿着戚继光的那封《请兵破虏四事疏》走上前:“我父皇刚还念着要听听高阁老的意见,正好你就来了,快看看吧。”
    高拱刚回京就片刻不停地来面圣,到现在还没喝上一口热茶,皇太子倒是先给他安排工作来了。
    高拱大致看了一遍奏章,却没有立即给出建议,而是说:“十万军士可不是小数目,该从长计议,让内阁会同六部商议之后再做决断。”
    事情又推给了内阁,也不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会怎样。
    朱翊钧倒不是特别担心,内阁有张居正,他想,张先生应该会支持戚继光的提议吧。
    不过现在高拱回来了,他的意见才是对父皇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人。
    聊完了政事,隆庆开始与高拱闲聊,问他致仕这一年来都在忙什么。高拱说忙着著书,又关心了皇帝的情况。
    朱翊钧听着他俩闲聊,一直关注着高拱,揣测他的想法。
    他想,如果是徐阶和李春芳,他们一定会遵守旧制,不一定会同意戚继光招募十万兵士,重新练兵的想法。
    钱是一方面,若兵练不好,还是抵御不了鞑靼,那问题可就大了。
    但是,高拱与他们不同,一直以来,高拱都是支持推行新政的。
    朱翊钧最后下了结论——高拱一定会支持。
    那边隆庆拉着高拱说个没完,朱翊钧等得不耐烦了:“父皇,咱们该去坤宁宫了,母后和弟弟妹妹都等着呢。”
    第122章 今日是儿子的生辰……
    今日是儿子的生辰,高拱突然返京,隆庆激动得忘了时辰,朱翊钧一提醒,他才回过神来,今日要去坤宁宫用膳。
    “高先生先回府好好休息,等年后再到文渊阁就职。来人,赐正膳七品,长春酒十瓶,甜食一盒。”
    高拱领旨谢恩,美滋滋退下,静等着年后大干一场。
    父子俩手牵手走入坤宁宫,皇后听到通传,带着一双儿女出来迎驾。看到隆庆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就不打高兴,看到旁边那个没心没肺的小崽子,不高兴又加了个“更”字。
    隆庆无知无觉,他现在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使出浑身解数哄他开心,他早已不是当年的裕王,受不了别人的一点脸色。
    但今日是儿子的生辰,他也难得见皇后一面,并没有说什么,只虚扶了一把皇后,又去看两个小的:“进屋吧,外面冷。”
    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皇后有情绪,立刻就松开隆庆的手,三两步跑到皇后跟前,拉起她的手:“母后,怎么啦,弟弟妹妹又调皮惹你不高兴啦?”
    皇后说:“是你。”
    朱翊钧不懂:“我怎么啦,我很乖的呀!”
    皇后生气归生气,却始终握着他的小手舍不得放开:“你自己算算,多少日子没过来了。”
    “啊,额……”
    朱翊钧掐指一算……还是别算了,这些日子四个老师从早到晚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俩用膳都得抓紧时间,哪还有空到处跑。
    “哎呀~”朱翊钧使出他最擅长的撒娇打法,“娘亲,我这不是来看你了吗?今天一整天,我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坤宁宫陪你好不好?”
    “……”
    “今天可是我的生辰,娘亲要一直生我的气吗?”
    皇后哪里舍得一直生他的气:“你说的,今日就呆在坤宁宫,哪儿也不许去。”
    “嗯!陪着娘亲,哪儿也不去。”
    前面,隆庆本打算一手一个,抱着两个小的进屋,奈何没那个力气,看看长得跟个球一样的朱翊镠,果断放弃,只抱了朱尧媛,朱翊镠拽着他的龙袍,在旁边跟着。
    午膳早已准备就绪,就等着隆庆的圣驾。一家五口难得坐在一起用膳,两个小家伙见一次父皇也不容易,虽然饭钱帝后之间氛围稍有些微妙,但整个用餐过程还是其乐融融。
    朱翊钧已经十岁了,皇后给他倒了一杯米酒,酸甜可口,就像是没有丸子的酒酿丸子水。
    隆庆举杯:“钧儿又长大意思,父皇希望你潜心向学,继续替父皇分忧国事。”
    皇后笑道:“我只希望我的钧儿平安顺遂。”
    隆庆又问朱翊钧:“钧儿有什么心愿,说出来,父皇帮你实现。”
    朱翊钧沉思片刻,收敛了笑容。他向隆庆提了个小小的心愿。
    隆庆当即拒绝道:“不行!朕不放心。”
    朱翊钧却道:“父皇刚还说帮我实现心愿,君无戏言。”
    “……”
    隆庆给自己挖了个坑,没办法也只能自己填,勉强答应了他。
    今天不仅是朱翊钧的生辰,还是小年,午膳过后,尚食局还准备了点心和糖果。能拉丝的麦芽糖,两个小家伙喜欢,朱翊钧倒是没什么兴趣。
    外面又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隆庆与皇后闲聊后宫事务,朱翊钧教弟弟妹妹背柳宗元的《江雪》。
    “谁先背下来,我就奖励他一颗……一颗太少了,一捧花生。”
    朱翊钧他们这个年纪,这样的五言绝句听一遍就能背下来。
    这两个小家伙却要差些,朱翊钧教了三遍,朱尧媛勉强能磕磕巴巴完整背诵,朱翊镠却还停留在前两句。
    朱翊钧把花生抛向半空,用嘴接住,不一会儿,手里的都叫他吃光了,弟弟妹妹只能眼巴巴望着他。
    隆庆笑道:“你不能以你为参照,要求他们。”
    毕竟朱翊钧是经过世宗、徐阶、张居正等多人认证的神童,这点自知之明隆庆还是有的,他能生出一个神童,但肯定生不出三个。
    朱翊钧将炕桌上的小瓷盘推到弟弟妹妹跟前:“吃吧。”
    那是他刚才教他们背书的时候剥的花生米。
    朱翊钧答应了皇后,今天就呆在坤宁宫,哪儿也不去,就一定会说到做到。
    他不走,他也不让隆庆走。没一会儿,外面进来个太监,是乾清宫的人。
    那太监眼神左右飘忽,最后只得走到隆庆跟前,小心翼翼的贴在他的耳边,禀报事情。
    他说完退到一边去,等待皇上的做决定。朱翊钧却忽然开了口,语气中满是天真和好奇:“庄美人,哪个庄美人?她新学了什么舞,让她来坤宁宫跳吧。”
    “!!!”
    太监睁大双眼,满脸惊恐,膝盖一软就跪在了地上。
    他明明已经很小声了,这皇太子,是有一双顺风耳吗?
    朱翊钧当然没有顺风耳,他只是习武多年,内力日渐深厚,视力和听力都比常人更好罢了。
    隆庆看着儿子,又看向皇后:“朕今日就留在坤宁宫,哪儿也不去。”太监哆哆嗦嗦的退下,不是畏惧皇帝,是旁边那个十岁的皇太子太可怕了。
    直到晚上,朱翊钧才离开坤宁宫,他走的时候隆庆还没走,看样子今晚是不打算走了。
    刚踏进清宁宫,他就喊道:“小野!张先生可派人来过。”
    那名换小野的太监赶紧迎上来:“来过,送来个盒子,说是给殿下的,已经放在书房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