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9章
    —————————
    5月20号,拍摄了将近九个月的雾雨春夜正式杀青。
    杀青之后,沈泽雨和秦之月一同潜入机房闭关了足足二十天,终于剪辑出了第一个版本。粗剪出来后,沈泽雨召集了剧组所有的后勤成员,包括许琼玉奶奶一众人在内,凑够了五十个人,召开了一场试映会。
    足够宽敞的放映厅里,众人整齐的坐着,秦之月和沈泽雨拿着话筒站在台上,拍了拍话筒,轻咳了一声:“咱们现在拍的是个爱情片昂,今天就是粗剪了一个版本,给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没问题的话,阿泽,放片!”
    沈泽雨用激光笔点开屏幕文件夹,大屏幕上闪过几个电影公司logo,一个审片室的画面由近到远拉了出来。
    主席台上,老板对投资人夸夸其谈:“……从概念上来看,美女与野兽永不过时。剧情嘛,我们对标红磨坊!在被前女友背叛之后,穷苦潦倒的精神病编剧,遇到新的缪斯,得到救赎是很大的一大看点。”
    “更重要的是,这是国内第一档歌舞剧,到时候还可以扩充为音乐剧,让公司旗下的小偶像们去演,又是一个大ip……”
    随着讲述,镜头挪到了主角沈月身上。
    会议桌上,沈月用钢笔敲着桌面,一下一下地点着头。
    很快会议解散,老板拍拍沈月的肩膀走出去:“剧本就靠你了,天大的事,剧本写好再说。”
    “嗯。”
    镜头一转,老板给别枝公馆一箱一箱地送酒和咖啡,还将银竹送了过去:“这是银竹,以后就是你的新助理。”
    沈月银竹打了个照面,两人分工作。沈月告诉银竹大纲,在书房分头办公。
    银竹喝茶,沈月喝酒和咖啡。
    同一屋檐下,毫无交集,很多擦肩而过的镜头,银竹暗自打量对方,询问其他人沈月的喜好,不动声色地示好。
    沈月胃病住院,两人交际开始,沈月口述作品,并且开始和银竹讨论作品。
    沈月注意到银竹的通讯,好奇但克制。逐渐心动,后发现对方有对象,克制。
    沈月不忍对方受伤,安慰,交际渐深。
    银竹开始说自己家里的事情,两人靠近,暧昧,拉扯……
    这一段戏不知不觉已经45分钟了,结果没有人觉得无聊,看得津津有味的。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因为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变得非常好看。
    尤其是秦之月和许落苏的对手戏,那种暧昧期欲说还休,撩得人心痒痒的。
    直到50分钟,迎来了这部戏的高潮,那四分半钟的探戈极致拉扯,令人直呼过瘾。
    这段之后,有六分钟左右的甜蜜戏,进入了最后拉扯阶段。
    项目抵达尾声,这段剧组情人的感情戏也抵达了最终点。交稿之前,银竹和沈月有过一次探讨。
    在她们的剧本里,落魄的编剧因为自己缪斯一样的演员意外死去,自己也死在了他们未完成的舞台上,堪称罗朱。
    沈月觉得演员死在台上更有冲击力,但银竹认为以男主的个性,会死在盛满红酒的浴缸里。
    最后的结局是,在她们定稿的剧本里,沈月采纳了银竹的意见:落魄的编剧死在浴缸里。
    逃走的沈月跑到了菲尼克斯的火山,焚烧掉了自己写给银竹的信。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
    用沈泽雨的镜头语言,它应该翻译成这样:“我相信你的爱,因为我是如此爱你,你没有理由不爱我。”
    “可事实恰恰相反,你的确不爱我,可我爱你。”
    在电影的结尾,她承认了这段感情,承认自己的自私,卑劣,不完美,以及渴望爱的心。
    剪辑一共七十六分钟,播放完之后,仍旧有些人意犹未尽:“这就完了?”
    “怎么不多放点?我还以为刚开始呢?”
    “啊!沈月为什么要走啊!”
    大家吵吵嚷嚷里,沈泽雨登台,让大家给一些意见。
    大家很久没看过这种风格的爱情戏了,如同蒙蒙夜雾,令人看不真切,又美不胜收。
    果然背德戏份很吸引人,尤其是那种小情绪里的拉扯感。
    主角两个人都曾经谈过恋爱,在一起时还是会为了前任吃醋。那种暗戳戳的表现,实在是很勾人。
    尤其是许落苏和秦之月这两张脸着实耐打,更令人赏心悦目了。
    所以大家都很满意,尤其是孟蜚,还拍了拍秦之月的肩膀表示:“多一点床戏就好了。”
    秦之月翻了个白眼:“滚!不要破坏我们的小清新。”
    开完这次会之后,她和沈泽雨又埋入了剪辑大业中。
    试映会一共举办了三回,如此忙忙碌碌,一直忙到十二月,总算将雾雨春夜定在89分钟里,完全定稿了。
    这片子在国内虽然过了审,但上影院估计要剪不少。索性秦之月也得了不少国内的奖,就直接抱着电影去参加狮心电影节,结果很顺利地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奖。
    这已经不是秦之月和金泽雨第一次入围了,但收到消息之后,两人都很高兴。沈泽雨不想出门,打算派遣秦之月带着许落苏去。
    谁知道许奶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高高兴兴地给沈泽雨打了个电话:“阿泽啊,奶奶看到你们那个电影也入围了呀,奶奶也要去的啊,看你们拿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