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5章
    城中有董旻,就算一二日看不清,多几日,城外的人也会了解这座天子之城,外强中干、金玉其外。
    董卓不会一直驻扎城外,何进先前派出王匡、张辽、张杨三人各处募兵,随时可能回来,董卓不会等下去。
    两天后,荀柔终于退烧,虽然还咳得厉害,却也能出席朝议。
    董卓派出使者,向城中送来了吴匡、张璋几人的首级,以及一封情真意切、言辞感人的上书。
    这份尚书深情问候天子、问候太后、问候渤海王,对雒阳城中发生的宦官叛乱表示十分愤慨以及担忧,听说天子夜奔出宫,他董卓非常关心天子安危,疾驰三百里前来驰援,至今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日夜相思成疾。
    听说这几个叛将杀了车骑将军,他非常震怒,对于其行为表示严重谴责,杀之以慰车骑将军在天之灵。
    信中还表示,如今皇宫毁坏,天子无法安住,这让他太担忧了。他以及他属下的将士,都想为天子效力,不,请务必让他为天子效力,无论砌砖凿石,还是铸台抬梁,他都愿意干,并且请一定让他见天子一面,这是他毕生唯一的请求。
    虽被雒阳公卿当做边僻之人看不起,但董卓手下笔杆子的文章水平,并不输雒中名士。
    当听说吴匡二人出奔,荀柔就知道,董卓入城挡不住,但他没想到,董仲颖比他想得还要狡猾,还要有政治头脑他选择了最理直气壮、光明正大、无懈可击的办法。
    有理有利有节。
    吴匡等人的头,让这篇本来就情意款款的上书,增加了说服力。
    当上书被郎官念出之时,有些感情充沛的公卿,甚至感动得当堂洒泪,何太后更是垂泪连连,当堂呼之忠臣。
    以此为节点,部分公卿转变了立场,认为就算放董卓进城,也并无不妥。
    理由也充分
    将为国百战的忠臣一直拒之城外,尤其还是位边将,恐怕会寒军中之心,更进一步,可能会对大汉边境稳定,造成影响。
    况且,董仲颖看上去,真的是忠臣啊。
    卢植、曹操、张温几人的反驳,在庞大赞同群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只碍于卢植与张温的政治地位,以及袁家今天安静如鸡,暂且僵持。
    御座上的刘辩,在频频望他,但他此时却不能说话。
    他也在犹豫。
    一方面,他并不认为,有朝廷下令,董卓就会乖乖走人,另一方面,公卿们的理由也并非不合理。
    如今汉朝的问题,不只是雒阳城中。
    王匡不说,张杨与张辽都是边将,当他们带着征招的军队回来,见此情况,真的会坚定的站在朝廷一边?
    东汉朝廷一向蔑视边地之人,以为其粗犷无礼,这种做法,是很伤人的。历史上,张辽到底为何投到董卓麾下,他并不清楚。
    经过何苗被杀,对待记忆中的历史,他必须添了一分谨慎。
    最好的结果,刘辩在群臣劝诫下拒绝,但次一点,他也不能主动说出拒绝。
    更何况在董卓入京已成定局,这时发出诏令,唯一的结果,让天下人看到,天子诏令如今已是一张废纸。
    御前的争论,暂时没有结果,卢植却在朝议之后,上书辞官归家。
    走之前,他来见荀柔,请他以朝廷的名义诏回皇甫嵩,算是最后为大汉朝廷尽一份力。
    且不提皇甫嵩可否发挥超过历史的作用,又来不来得及赶来,撤走西面防线,凉州韩遂、汉中张鲁又该如何?
    荀柔向这位,为汉室江山竭诚尽智的老人,问出这个问题。
    卢植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只沉默稽首一礼。
    他走之后,荀柔继续写奏章《谏除宫刑书》。
    何太后派人在城中四处宣令招人入宫任职,包吃包住,还有品阶,唯一问题就是要斩草除根。
    他以如今雒阳城中未定,不宜再兴事端请天子下令暂停,但将之变成定例却不那么容易。
    何太后恨他,这不是秘密,也并不奇怪。
    成为太傅,他侵犯一部分何太后本该独拥的权利天子,阻止何太后辅政上朝,让她失去了许多可能得到的利益,如今又要再添一条了。
    “太傅,”疾步而来的尚书令神色紧张担忧,“董仲颖进城了。”
    “咳……什么?这么快?”
    “听说是有太后的旨意,”尚书令皱眉,“昨日舞阳君入宫,恐怕正是为董卓说项,此事朝中无人得知,连尚书台也未接到诏令,这是乱命”
    “好,我知道了,”荀柔打断他,站起来,“我去觐见天子。”
    此时,再论诏令合法性,完全是个笑话。
    走出殿门,他突然望着秋阳笑起来。
    在周围守卫、尚书、郎官惊恐的瞩目下,边咳边笑,笑得弯下腰。
    ……其实也很好,对吧?
    董卓……董卓真的就比这雒阳城中人,更凶恶更残暴更没有人性更让人恶心吗?
    其实,也未必嘛……
    第131章 西凉董卓
    董卓站在雒阳皇宫却非门前,仰望高台之上的皇宫第一殿却非殿。
    赤色旌旗在秋风中高扬,玄色“汉”字,随风翻卷出不同形状。
    玄甲红裳的兵卒,脸掩在兜鍪之后,执旗高举。
    旗帜一路延伸向高台殿宇,宛如翻滚的血色云海,玄服冠冕的天子,就站在红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