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2章
    “尊使放心。”李迁忙应。
    听得回复,其人再一拱手,拨转马头,飞驰而去。
    “军奴,无礼太甚!”眼见其人背影原去二三里,李迁摔袖发怒,“太尉怎能用这等人为使,羞辱贤士大夫!就是袁本初,对我等也是彬彬有礼,何曾如此?”
    “军中人向来粗鄙无理,主公何与他计较。”客卿上前劝道,“太尉虽已做出退让,这两日还是让几位公子,读一读律令为好,听闻这位荀太尉,一向颇重文法。”
    “本朝向以春秋决狱,教化为重,怎能以秦法治民?”李迁正不快,不想顺从。
    “眼下袁氏气数已尽,荀氏正是煊赫,主公,权且忍他一时,以本族为重。”客卿受其供养,也颇守忠义之道,至此依旧耐耐心心劝导,“此次太尉亲选,乃极好的入仕机会,荀氏霸朝,若能得其青眼,于李氏,于公子,都大有好处。”
    李迁心里何尝不明白。
    袁绍一死,冀州迟早要归朝廷,荀太尉为政与袁氏不同,为保家族绵延,他家也是狠心献田献人,做出恭顺姿态。
    只是他们姿态作出了,对方却不能以礼相待,反每日见那些愚夫愚妇,全不将他们看在眼里,这如何不让人气恼?
    “以你见,荀含光如今果然心回意转了?”
    他也不算傻,前后态度变化,如何能视而不见。
    “这……”客卿也难肯定,然而想了想,却又道,“荀太尉此举,重要之处,必是为弱袁氏名望,而增己之威势”
    “其次,便是为安抚冀州已降诸县之望族”
    “复又观察诸姓之诚意。”说道这里,客卿思路算理顺了,“无论如何,此事于公家有益无害,便足矣,至于将来,观其行事,再做打算也不迟。”
    李迁点点头。
    他家不是那等袁氏忠臣,先前也没做什么过分之事,不过是不忿荀含光无礼,所以那些袁家死士也好,或是别的袁氏近亲的种种暗中操作,他知道或不知道,都只全当不知,袖手旁观。
    就算荀氏他日秋后算账,也算不到他头上。
    至于将来,将来当然继续如此,反正袁家不能再兴,他们也已降,自然要往前看,不过……若真能换一个宽厚的太尉,当然更好。
    相似对话,在魏郡东面七县,数次重复。
    谁都看得出,这所谓审理刑狱,不过是荀氏政治手段,什么冤狱,什么清白,不过是荀氏要转变冀州民间物议的手段。
    不过,这一手也算高明,且又兼顾安抚了士族,故先前之喧嚷,至此忽而一清。
    众士族中或也有人得意起来,以为荀含光虽为太尉,但到底还是服于河北豪族之威势。
    不过,大家毕竟都自幼读书学礼,到得荀太尉当面,并无人得意忘形,皆礼数周全,谦退恭谨。
    秋社之日,乃于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
    其时仲秋,天高云朗,鸿雁行空。
    先汉馆陶公主所筑之黄花台外,黄花烂漫,河水清涟。
    数百辆马车停于馆陶县城南墙之侧,俱是各县携领妻子,家族子弟前来参会的士族。
    先祭秋神,祭罢宴饮。
    笙歌鼓乐,觥筹频递。
    一台之上,乃是一郡风流人物,又有歌舞作乐,又无帷幔遮拦,引得附近百姓俱来围观。
    “这是如何?不施帷幔便罢,又不驱赶百姓。”这是小患社恐的某家子弟。
    “有何不好,既是社日,当与民同乐么。”其友却得意洋洋挺身,享受成为瞩目焦点的感觉,“我欲去荀太尉面前献酒,兄可愿同往?”
    某弟子稍稍犹豫,遥望主坐,想想来前长辈嘱托,到底一咬牙起身,“同去。”
    “太尉久居长安,今见我河北风物,相较如何?”
    主席之处,一胡姓老者须发皆白,峨冠博带,捧酒请问。
    “关西砥砺,河北雍容,此地风情,一见之下,令人耳目俱新。”荀柔含笑举杯相对。
    这话答得很让人满意,老者抚着飘飘长须,与众人相视,俱喜笑开颜。
    荀柔向前来献酒的青年,举酒示意一回,又向身旁人道,“既至河北,如何不歌诗之唐风,而奏时乐?请更《蟋蟀》。”
    所谓《周南》《召南》,自然是《诗经小雅》中,周朝中部地区的诗歌,而唐,则正是周朝时,冀州一带地区。
    而《唐风。蟋蟀》则是唐风第一篇,其意是,一年将尽,当昔时行乐,又需注意克制,不可过分浪费。
    周时以十月为月末,如今八月,奏此乐正合适。
    此一言,魏郡众名士大儒,更加高兴。
    一则,此举显然有示好之意,二则,这典雅古风,实在对大家胃口。
    然而,坏就坏在,乐工竟对这本地古乐,很是生疏,莫说奏得好不好,实在零零落落,一旁的歌者跟着这样的音乐,也变得稀里糊涂。
    周围百姓虽也不懂音律,但这演唱也未免太烂,一下就知道出了丑,都忍不住嘻嘻哈哈笑起来。
    乐工来自本县三家著姓,三家家主,各自连忙回头去看,却是李迁举袖掩面回转,又离席请罪。
    “李公不必,”荀柔待他离席到面前,抬手扶住其手肘不让下跪,“随意宴乐,不必如此。”
    他再三劝说,不让对方请罪,李迁无法,却只能回席。
    只是回席固然回席,面子却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