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多贯什么概念?陪嫁七八百万!”伍爱华不到不感慨道:“按照苏辙和苏轼的人品,应当不至于对女儿侄女过于偏心,大体上应当是一碗水端平的,所以相当于苏辙嫁女儿,花掉了三四千万,他们毕竟只是当官,不是经商能手,两人还都是清官好官,家产全没了也很正常。”
苏轼这时候已经非常同情苏辙了:“五个女儿,弟弟你也不容易啊,实在不行,哥哥的钱就给你用吧。”苏轼对弟弟还是很慷慨大方的。
苏辙:“呜呜呜哥,儿女都是债,我一定少生一点。”
“苏轼那时候写信给好朋友章惇哭穷,说‘子由有五女,负债如山积’。”伍爱华说着:“不过这一烦恼不止苏家兄弟有,宋朝不少名人大臣都有,就连皇帝也不可避免,据说宋神宗就抱怨过自己嫁一个公主要花七十万贯,宋史也有记载,但是公主出嫁的嫁妆是皇子成婚的聘礼的十倍。”
“七十万贯,大概花销五六亿,不过想想,这可是一国公主,也就还好?”伍爱华说着:“赵宋王朝某些算得上明君的皇帝还是比较顾惜民力的,虽然公主可能多则二三十个,但是人家印度首富子女婚嫁花费都不止十个亿了呢!我们中原的皇帝,还比不过身毒的豪商吗?”
【笑死,说起有钱程度,确实比不过】
【不仅比不过身毒的富商,可能也比不过扬州苏杭的富商】
【就古人那个监管和管理水平,皇帝想要赚印度首富那么多钱可不容易,管不过来啊】
【果然生产力越先进,上层统治者不做人的情况下就越反动,赛博设定诚不欺我】
“赛博是什么?”不少人一头雾水:“好像已经是第二次提到了?”
宋朝大臣譬如欧阳修等人都气得脸红:“官家那是爱民如子!怎么能拿富商来侮辱官家?!”
伍爱华可听不到古人的骂声,这时候还继续说道:“不过说起来,他们也不算很亏,毕竟在宋朝的时候,妇女还有财产权,嫁妆归妇女个人所有,公婆、丈夫、子女、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能随便侵占,所以这钱就是给女儿的。”
“这可能也是明清时期都是典妻给单身汉生子或者将妻子抵押出去当妾,但是宋朝却有未婚女子在出嫁前自典自身给有钱人家当妾的原因了。”伍爱华说着:“毕竟明清时期,只要是个女人都嫁的出去,家里还能赚一笔彩礼,被典出去也是夫家有收益,而在宋朝,当妾赚的钱都是自己的嫁妆。”
“因为女儿嫁妆归女儿所有,宋朝这种情况其实就相当于提前分家了,”伍爱华解释道:“比如说宋朝皇子作为皇室,后续还能不断拿钱,但是公主出嫁的时候如果没有食邑,那就是一笔买断了。”
“又比如苏家兄弟的子女,女儿嫁出去就给这一笔,儿子以后可以细水长流地啃老,虽然最后真的没什么老可以啃。”伍爱华说着都笑了:“苏辙在老年还写诗,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因为连宅子都没有所以儿子都在抱怨,怎么说呢,对比一下给女儿的嫁妆,苏辙也是很宠爱女儿的女控了。”
说起这个伍爱华就要点名了:“现在有些口头上说自己最喜欢女儿但是财产基本留给儿子的父母亲,好好学学,人家古代人都比你们知道‘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说起这个,因为女性有财产权,所以宋朝继承法里面也规定了父母过世之后,未出嫁的女儿也有和兄弟一起分遗产的权力。”伍爱华忽然想到这点,于是临时说道:“在宋朝,遗产继承基本上采用诸子均分的模式,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儿子和未嫁女,其中儿子没有娶妻的,可以比已经娶妻的兄弟多分聘礼钱,而未嫁女可以分到儿子遗产的一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宋朝女儿可以分遗产!”伍爱华强调道:“已出嫁的,嫁妆就相当于是提前分到钱财,没有出嫁的,一样和兄弟一起分遗产,虽然只有兄弟的一半,但是古代女子不需要赡养父母啊!”
【想想现代那些财产给儿子,养老靠女儿的父母……】
【人家宋朝人都知道权利义务对等,谁拿的多谁养老】
【古代名声很重要,大家都要脸,现代有些为了继承更多的遗产,是真的不要脸】
伍爱华看到弹幕,微微笑着说:“所以以后看到人家重男轻女,吸女儿血供养儿子,也不太适合骂人家封建了,毕竟封建时期的律法规定比这些人的实际做法要做人多了。”
听到伍爱华的话,很多古人也非常生气:“哪里有财产都给儿子,结果找女儿养老的道理?”
“女儿都嫁出去到别人家了,不养公婆,还要养娘家父母不成?”
古人这么生气时正常的,毕竟他们不一定有养大女儿,可能女儿一生下来就溺死了,但是基本都养大了儿子,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儿媳妇未来要用自己家里的钱去养娘家父母,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且吧,人家古人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爱男,”伍爱华说道:“有一些生不出儿子但是有女儿的,虽然会过继儿子,但是也基本把绝大多数家产都给女儿作为陪嫁,所以现代有些父母才是让人惊叹的重男轻女,财产宁愿给自己远房侄子,都不给自己女儿。”
“这封建余孽的裹脚布,裹地可能不是古代女性的脚,而是这些人的小脑!”伍爱华讽刺的非常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