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豨一方面对于皇帝刘邦的疑心、猜忌之心深有体会,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韩信确实用兵如神,是个顶级的军事大家,所以他犹豫片刻,立即就答应了。
陈豨想的是,答应就答应,这将来的事谁说得清楚,他没事自然就没韩信什么事,他万一要是出事了,韩信还真是个得力的帮手。】
刘邦怒目直视着韩信,沉声道:“这便是你说的没有反心?你没有反心会和陈豨说这一番话?”
韩信抿了抿唇,半响后,哑声声音道:“臣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陛下没有确切的证据就将臣削为侯,圈禁在京城内,这叫臣怎么甘心?”
理智告诉他,他不该质问陛下的,但这时候的韩信才刚刚平定大汉,他是骄傲的,他无法忍受自己将来会被圈禁,他不应该留在京城内,他要的是广阔无疑的天地,是沙场征战,那才是他要的归宿!
刘邦深深闭上双眼,复又睁开,“你也说了赫赫战功,大汉要安稳,必须将权力集中在皇权上,大汉才能走远。”
这便是皇权集中,汉承秦制啊!
韩信一时无言,众诸侯王亦是如此……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想要的无非是权力、财富,然而天幕告诉他们必须将他们手中的军权交予皇帝手中,将皇权集中。
【韩信对陈豨说的这番话来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果单论史记里的记载,这时候的韩信对刘邦已经有了背叛之心,但后世还有很多人觉得韩信是绝对不可能叛汉的。
理由也很直接,当初韩信坐拥天下三十万大军,刘邦二十万大军,项羽十万,天下所有的兵力都在这三个人之中。
当时的韩信要是说都不帮,保持中立的话,那么项羽、刘邦谁也灭不掉谁,三足鼎立将提前四百多年到来。
但偏偏韩信的天平是歪的,他歪向刘邦,蒯通、武涉怎么劝说都没用,所以那个时候的韩信完全有能力一争天下的,他都没有争取,如今就更不可能叛了……
所以后世人对韩信究竟有没有背叛刘邦的心保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测。】
【总之,在史记的记载中,当时的韩信准备动员长安城内官员的那些工匠、奴隶等等,把他们召集起来,向京官谎称这是刘邦的命令。
为什么他敢假传圣旨呢?因为当时的刘邦不在首都长安,刘邦已经去到了前线,正在讨伐陈豨。
皇帝不在首都,诺大的长安城当时是太子监国,嗯……应该说吕后辅佐太子监管朝中的各大事件。韩信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准备带着召集起来的人一同前往袭击吕后和太子。
韩信在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后,正要起事的时候,出现了意外。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对方抓了进来,打算杀掉他,但是这个家臣还有一位弟弟,也在韩信那里做事,他一见他哥都要死了,于是立刻向吕后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一得到消息,立刻找来了大管家萧何,两人开始商议着怎么对付韩信。
萧何想了想,道,韩信的能力实在太强了,我们要抓他,必须以出其不意,于是他们决定对韩信声称,皇帝刘邦在外已经平叛归来了,即将当众处死陈豨,列侯群臣都必须来宫中祝贺。
然后,萧何就亲自去请韩信来宫中赴宴会了,韩信心中有疑虑,不去。
当萧何是什么人啊,他能耐也大着呢,嘴上一套一套的,硬是将韩信给带到了宫中。
结果韩信一入宫,立刻就被武士团团围住,抓了起来,吕后直接在长乐宫的钟室内直接将韩信处死了。
这也就是历史上流传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这一生的辉煌,是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开始的,死亡也是因为萧何谋划着将他带到了宫中。他的这一生成败皆因萧何。】
韩信苦笑一声,枉费他之前对萧何报以真挚的感恩之心了,原来自己的死亡也是因为萧何。
韩信道:“好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拱手,神色不变,“若你真的企图对大汉不轨,我身为大汉的臣子,又怎能充耳不闻呢!怎能任由你搅乱大汉江山!”
韩信苦笑,“我有没有谋反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汉容不下我,因为我战功赫赫,大汉在忌惮我!”
这一刻,大殿上的气氛凝滞,好好的庆功宴如今成了这般模样。
刘邦怒骂道:“什么叫你有没有谋反不重要……你若是没有谋反之心,朕会杀你吗?你已经被困在京城,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朕何至于还动手,偏生给世人留下把柄。”
韩信闻言呆滞,是啊,当初他身为齐王,坐拥三十万大军,陛下根本无法拿自己怎么样,所以他不反,因为没必要……
而被困在京城的自己,只剩一个毫无实际权力的淮阴侯,手中没有兵权,或许是那时开始他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吧……
“士为知己者死……这对我来说就是一句笑话!”韩信满嘴苦涩。
刘邦此时此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那几年,他沉默良久才道,“这不是一句笑话,对朕来说,你很重要,你对大汉也很重要。”
韩信顿时抬头看向刘邦,“陛下……”
“匈奴未灭,大汉外敌环绕……大汉需要你,百姓需要你。”刘邦道。
韩信浑身一震,一个更加宏伟、壮阔的目标好像就在他的眼前,他几乎是不加思考立刻道,“臣不负陛下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