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朝瘦的脸颊都凹下去了,眼窝子深陷,不知道是实在受不了苦楚还是不小心。
干活的时候摔断了腿,在草棚子里躺了一个多月。
华清本来还能照顾照顾于文朝,不过实在受不了苦,没多久就跳进泥塘子里,人没了。
于文朝现在就成了孤家寡人,还是个瘸子,村里给他换了个收集粪桶的活儿。
不止村子里,赣城城里的划分给周边各村,他也要负责收,收回来的都是肥田的好东西。
也幸好于张氏被于湛秋找人扣下,不然就凭一个长辈的身份,郑月娥还真拿于张氏没办法。
虽然她是改嫁了,跟于文朝家断了关系,可是她还有个闺女,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
就算郑月娥不愿意承认,那些年于文朝不在家,她能带着孩子老人在村里坦然生活,都是借了于家家族的荫蔽。
人言可畏,要是于张氏过得不好,于湛秋过得好就是一种短处和罪过。
郑月娥现在过的无比舒心,有大队长媳妇这个身份罩着,再对比跌落到泥潭里的于文朝,郑月娥原先那些强烈的恨意,都被时间冲散。
就连当初高高在上,来村里逼迫她离婚的华清,说起她的遭遇,郑月娥也忍不住唏嘘。
从前高高在上,郑月娥这样的,给华清家当浆洗婆子只怕华家都不一定瞧得上,现在呢!
还是政策好啊!谁敢用权势身份压人,谁就准备好被撕碎吧!
就连城里高高在上的售货员,现在看见农村赤脚的泥腿子,也只是敢皱皱眉,重话都不能说一句。
弯弯绕绕说这么多,最后母女俩沉默片刻,说起那个禁忌的话题。
“阿秋,你那年给家里寄的照片,是小褚吧?”
于湛秋抿唇不说话,呼吸均匀,要不是郑月娥对女儿了解,怕不是以为她已经睡着了。
一只粗糙温热的手,抚上于湛秋的手背。
“他来的时候,你爸就在名单上看见了。
本来想去见一见,可是那孩子来了之后就高烧不退,后来还发展成肺炎,你爸不忍心,偷偷去城里找人配了药回来,让赤脚大夫给他用上,就这,也躺了三个月才好起来。”
于湛秋想问问他怎么样了,可是太久没说话,嘴唇干的粘在一起,难以启齿。
第259章 五零年代改写人生45
郑月娥又念叨。
“后来那孩子好起来了,可是瘦的一阵风都能吹跑,人在衣服里头打晃,不知道是发烧烧坏了还是怎的,来了之后就没听他发出过声音,村里孩子都叫他哑巴。”
于湛秋眼眶热乎乎,浑身却仿佛坠入冰窟。
“来的时候连一身换洗衣服都没带,是你爸以前的旧衣服,我收拾了给他送过去的。”
她还有很多话没说。
褚海潮认出她跟于伟业,眼神很受伤,不过没有什么特殊的举动,对他好的,就默默接受。
对他不好的,那些朝他扔泥巴的调皮孩子,他也不去反抗。
虽说别的村都会树立典型,响应上头号召,不过黄泥塘村民风还行,最多把于爷家的族人拉出来溜溜。
尤其是褚海潮这样的,又没有特别重的罪名,算是边缘人物。
于湛秋想起她收起来的,褚海潮跟港城父母,德国老师往来的那些信件,没有说话。
郑月娥把最沉重的话题掀开,索性问到底。
“小褚已经这样了,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等着他,还是再相看个人?总不能一辈子都这样没着没落的吧?”
父母总盼着自家孩子过得好,哪怕有时候知道,别人家孩子委屈了。
私心里她是盼着于湛秋赶紧解开这个心结,组建家庭,和和美美的,不过她不敢逼的太紧,时间已经让这对无话不说的母女变得疏离拘谨。
于湛秋抿了抿唇,声音在黑夜里,微微颤抖。
“等我这两天找个时间去看看的吧!”
现在已经有很多知识分子平反起复,国家发展需要人才,用他们是早晚的事情。
科学无国界,但是这些科学家人才必须先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国家爱惜人才,却绝不会被人才裹挟,让局势不稳。
再稀缺的人才,不能坚定立场为我所用,也不必强求,稳固统治,长长久久,人才总是会有的。
于湛秋一直没鼓起勇气,在家不怎么出门。
于伟业每天要督促生产,紧抓劳动,团结上下,基本天天早出晚归忙得很。
于占喜和于占山兄弟每天背着大大的布袋子书包上学堂,也不在家。
村里人知道于伟业在外当官的女儿回来了,想上门又不敢。
孩子回家,妈妈最多惯三天,什么年代都一样。
这不,第四天,郑月娥看不下去了。
“这么大的姑娘整天闷在家里干啥?你弟都知道满村跑,去去去,出去转转,在家躺着骨头都要锈了。”
于湛秋在沟圩转转,回来郑月娥又看不下去了。
“谁家大姑娘还跟小时候似的,出去一疯就是大半天,啥也不干,不到饭点儿不知道回来?”
这日子没法过了,于湛秋待到第四天,去大队部打电话,让人来接她。
城里很快派了车,在大队部深居简出的勤务兵也收拾行囊来接于湛秋。
郑月娥这才反应过来,女儿又要走了,这一走,下次回来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