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不过。
    “我家吃的东西都不便宜的,你要是想要进货,其实去别的地方会更划算。”徐雪筠老老实实的说道。
    是真的不划算。
    平时市场上的大米根据品种的不同,一般在二到五块钱一斤,她家的别说双倍了,翻个三四倍都是绰绰有余的。
    尤其像是水果类的更贵,单买根本就不值得,所以一般都只拿来送人,或者包含在农家乐门票中。
    就比如草莓,市面上十块到二十块的都有,但她家的草莓单买要一百多一盒。
    但徐雪筠的苦口婆心没有起半点作用。
    谁让他们只能在她这买呢。
    见他们没有被劝退,反而一个接一个的问起了价格和品种,徐雪筠拿着手机就跑回屋子里:“奶奶,奶奶——有人想买咱家的大米!”
    有一堆冤大头,人傻,钱多,速来!
    *
    刘邦摸了摸鼻子,猜出来了徐雪筠的想法。
    但冤大头就冤大头吧,谁让他们只能在这买呢。
    抬头瞧着天幕,他刚才的发言已经被顶上去了,但名字他却记住了。
    刘邦小声嘀咕:“竟拿乃公凑不起四匹同色之马调侃。”
    实在是太促狭,太不给面子了。
    尤其是这天幕各朝各代都能看到,真实让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他的皇帝,都知道他大汉初期的艰难了。
    幸好刘邦本就不是多要脸的人,被打趣两句就被打趣两句。
    众人皆期待徐雪筠会带来好消息。
    百姓在看到天幕上那可能属于自己朝代的君王急切的问话,不禁皆感动的落下泪来。
    他们就知道,他们的皇帝不是只会贪图享乐的昏君!
    他们自发的下跪祈祷,祈祷天幕能够大发慈悲,将神种分发到他们的世界。
    朱元璋心里没底:“这神种不会一株便要上万金吧。”
    现在正值建国之初,他口袋里不是掏不出来钱,但养兵,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处处要钱。
    神种虽好,他却也不能耗尽全国之力供养,那反倒本末倒置,有碍国家运转。
    刘彻也和他一样嘀咕,原因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没钱。
    刘彻要比朱元璋好一些,可他已经开始准备攻打匈奴,扬大汉风威,所以银子已经确定了用途。
    可神种......
    因为徐雪筠的再三强调,所以众人无不担心神种价格会格外高昂。
    刘邦也召来了萧何,询问国库中银两几何。
    萧何也很无奈。
    毕竟从刘邦这个让人生笑的名字就能看出,大汉初期,整个国家都是一穷二白的状态,正需要休养生息。
    他只能顶着刘邦期待的视线,硬着头皮报出来了一个数字。
    若当真价值千金,那他们是真的没钱买,只能想办法凑几株,自己慢慢培育做种。
    慢是慢了些,但十年二十年之后,也能够渐渐推广开来。
    徐雪筠楼上楼下的找了一圈才终于在阳台找到正在边听电台边织毛衣的老人。
    “奶奶,有人要买东西。”
    徐雪筠抽了个椅子坐过去,把手机递给她看:“好像还要买挺多呢。”
    奶奶连手机都没接过来呢,就已经笑呵呵夸起来了:“欧呦,我们乖囡这么厉害啊,真是帮嗯奶大忙了。”
    奶奶是上海人,和爷爷是当时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所以现在即使已经搬到中原许多年,却还是带着些沪话腔调。
    徐雪筠小的时候遇到过不出力的保姆,父母发现后就一直把她带在身边,忙的时候就让爷爷奶奶或者大她十几岁的哥哥照顾,所以她虽然在上海出生,却并不会说沪话。
    但称呼的不同不影响亲人之间的感情:“他们好像要买没脱壳的小麦。”
    现代人说粮食,第一时间想的几乎都是大米和小麦,土豆,地瓜,玉米之类的更多的是作为配菜食用。
    奶奶扶了扶老花镜,认认真真的瞧了起来。
    她虽然身体不太行了,但一点也不落伍,是个新潮的老太太,也偶尔看过自家企业的微博和视频号,所以不需要徐雪筠对她多解释什么。
    她瞧了瞧,心里有了点猜测。
    “没事,我们的手续都是全的,等会我让小王给你打个电话,库存的事情你问他就好了。”
    她觉得直播间内的人,多半是认出来乖囡和这个农家乐的人。
    是与不是,都没什么危险的,刚好帮她哄孩子了。
    人老了,就怕静,奶奶可想让孙女在家多待会,孩子亏点钱又怕什么的,总比出去创业好。
    徐雪筠用来直播的手机不是自己的常用机,所以在对直播间解释自己得去问一下库存和上架的事情后,就把手机放到奶奶这里,让她帮忙直播一下。
    奶奶也没特别干什么,就继续织着毛衣听着电台。
    电台内传来了温润的男声。
    “上回我们说完了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那这一回我们就要说商鞅变法的结果了。”
    正盯着奶奶用来编织毛衣的毛线沉思默想的众人猛的一惊。
    这天幕,竟能给他们透漏未来之事吗?!
    秦朝。
    “是商君!”君臣都纷纷露出意外的神色,没想到竟然能够从天幕中听到熟悉的名字。
    商鞅原名公孙鞅,因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又称卫鞅,因为曾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所以才被世人唤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