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摇摇头,握住赵熹:“你本爽直豪义、惯不爱朝政污浊,只难为你同我演戏。”
赵熹不以为意:“兵不厌诈,若是为了赢、我什么事都肯做!何况从头到尾咱们只是安排李轩看守丹阳、又派了韩东贿赂林波而已!黛君若能顾惜亡父弱子、李轩若能尽忠职守,这事压根不会发生,林波吹起风来说不定还简单些呢!他们自作自受、咱们还给他们善后,已经仁至义尽了!何必多想!”
承平含笑点头:“熹儿说得对,是我着相了。”承平又蹙了眉,苦口婆心道,“不过你也见了,从京到燕到胶,乃至于胡蒙,外敌强而难破、内乱自毁根基。咱们想展壮志定天下,平州是咱们的基本,平州必不能乱。二哥四妹自幼长在姨娘身边,学的尽是些卑鄙手段,难免招人厌恶。可他们毕竟是我血亲,这些年我借二哥之手也在州府提拔不少人,多少也算有些恩情,以后平京一体接触也要多起来,还得请你多多包容。真有什么事你就告诉我,我自去同他们算账。”
赵熹轻哼了一声:“都给郡公给宠坏了!你放心,他们那些雕虫小技我根本不放在心上,可他们若敢触我逆鳞,那就怪不得我了!”
承平站起身向赵熹深深一拜:“多谢赵大君人体谅!对了,此次查抄公孙府得了不少好东西,里面有把火精名剑,流火溢光、切金如泥,你拿去顽吧!”
赵熹将他扶起,笑道:“宝剑赠英雄,我正愁怎么赏韩东呢,你就给我找来了这剑!你的好意我领了,多谢你!”
承平看赵熹笑得灿烂,比那剑光还盛,又犯了痴,一时觉得山河日月无色,只此两情昭昭。
第162章 赴京
便如承平所料,他与赵熹只捉拿吴丹阳、将所涉侍卫内官宫婢杖毙,并未深究幕后。舒妃正为无法全皇帝心血忧虑,又闻吴丹阳逃走,她怎肯干休!她找到李轩质问,李轩本就愧疚、又与她恩义在前,便将黛君探望丹阳之事说了,舒妃又找来承平安排调查之人,对方虽不肯明言,但证据隐隐指向辛怡宫。
舒妃怒极,顾不得礼仪尊卑冲入辛怡宫找黛君对峙,黛君自然不肯承认,可雁过留痕,她自己做的事怎能没有痕迹,舒妃又非蠢钝之人,越问越确认黛君罪行,终对黛君大骂起来。黛君岂将舒妃放在眼中?又怎会认她的指责?二人险些打了起来,还是赵熹闻风赶来才将舒妃劝开。经此一事朝臣也各有揣测,就是有那忠心皇帝意图拥护李睿的,见黛君如此亦忧心李睿为外戚所摄,也都歇了心思。
丹阳虽回到胶州,胶州却未就此进攻,仍是陈兵金崖关外按兵不动,偶尔骚扰驻军,也都被袁敬德挡了回去,未有可乘之机。
京都动乱暂且平息,只待春暖花开,又是新荣气象。在此之前,还有最后一关。
李国公抵达京都是在一月之后,那日冬雪已融春风已至,寒气渐消天气回暖,承平赵熹各自领文武大臣迎候。国公搜寻一周未见李睿有些奇怪,看赵熹在列更是愤愤,不过顾及二人颜面,他仍和颜悦色,同诸官引荐寒暄相互奉承,定下第二日朝会商议国事,没能留在宫中反而被接至李府。
这李府非承平赵熹所居平园,而是皇宫附近的公孙别院所改,比平园大了一倍,富丽堂皇比皇宫还甚,而黛君李睿正侯在府里。
“爹爹!”
黛君本在内堂等候,一见郡公已泪眼盈盈,缓步上前,见国公也是面想目思慈爱如昔,快走两步到国公身边,哭着拜进国公怀里。郡公忙将她托住:“我儿已是贵妃之尊,来此见我我已感动不已,怎能再叫我儿行此大礼!孩儿快快起来!”
黛君有苦难言。自吴丹阳之事后承平待她越发严厉,舒妃、李轩都不愿再见她,她在宫中孤立无援,只得受承平摆布。李国公虽是辅国却仍是臣子,按理说应当进宫拜见自己才是,可承平既不愿叫李睿继位便不会叫他自觉尊贵,故要求黛君和李睿至李府等候国公,待第二日朝会后国公再入宫见黛君和舒妃。
这些日子李睿一直被这么对待,他本就信任承平,又年纪还小,只觉得长尊幼卑理所应当;黛君虽恨,可一来她也无可奈何,二来李郡公是他们母子翻身的唯一希望,为能讨好郡公,受些委屈也无妨。不过黛君与郡公父女情谊本就深厚,她又自觉深受委屈,这眼泪十分有九分为真,国公不知内情,只当黛君对自己思念,对她更为爱怜。
父女二人抱头痛哭,承平好容易才将二人请入堂中,又见了李睿和承平的小儿子李淳。国公虽看承平和赵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但却极喜欢李淳,抱在怀里就不撒手,另一手牵着李睿,像个普通老人。
黛君毕竟是先皇后妃,叫她出宫便是瞒着陶希仁,不敢在李府逗留太久,也就一个时辰,承平便叫人将黛君和李睿送回宫里。
国公看承平说一不二、将府内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想他这些年功绩,不由感叹:“你确实长大了!”
承平回过身来,向赵熹看了一眼,赵熹立刻走到他身边,二人一同下跪叩拜,恭敬道:“不孝子承平同夫君赵熹拜见父亲!”
国公抱着李淳,看着这二人心中五味杂陈:“当初我并不同意你二人的婚事,只想着能拖一时是一时、等你二人感情淡了自然也就分开了;谁料世事多变,你们携手跑来京都一去十数年,不仅叫先帝为你二人赐婚、还孕育两子,如今我再拆散你们倒是我不近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