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过不过!长能耐了你们!”城门卫一边推搡,一边大声喊。
寿王掀起帘子,面容凝重,“不好,莫非是褚郡王发现了什么?”
沈与钰同样沉重,“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急了,得快点把消息传递到城外才行。”
“东门行不通,那就换个门,走,去西门。”
他们绕路赶到西门,见到同样的场景,还查的更严格,又依次赶到北门和南门,都看到守卫做着相同的事。
沈与钰咬紧牙关,“爷爷,您要想办法啊!”
“好,想办法,我想办法……”寿王做沉思状,“先把东西藏好,我们就说出城是为了巡逻田庄,这总没问题吧?他们难道还敢把我拦下不成?”
没错,他们出城理由也是光明正大,沈与钰按下焦虑,整理衣冠,把诏书塞进摇晃的灯笼里,面上毫无异样,等着出城。
他们亮出身份牌,城门卫当然不敢阻拦,谁敢无缘无故搜查一位亲王呢?除非是不想要命了。
只是城门卫眼珠一转,又有新的招数诞生,他们不敢搜查,却可以打着护送的名义,徘徊在王府车队的后头,一直跟到田庄门口。
领队特别殷勤,只说城外情况不好,他们非得亲自护送才能安心,还请寿王不要忧虑,不会耽误他们出行的,然后马队一直坠在王府马车后头一里处。
沈与钰急坏了,却无可奈何,对方要护,他难道能反驳?岂不是不打自招,于是只能忍耐。
忍啊忍,他们真的去了田庄,还待到天黑,田庄上的庄头还招待这群人吃了顿饭,用酒把人灌醉,沈与钰才有脱身机会。
他迫不及待的上马,急急朝着京郊大营的方向而去,寿王紧随其后,纵马扬鞭,势如闪电。
两人快马奔驰一个时辰才到了大营,立刻被卫兵拦住,询问身份,寿王亮出身份腰牌,才被允许入内。
大营的曹指挥使披挂整齐,郑重的接过诏书,核验火漆上的印章,这才谨慎的用小银刀拆封。
寿王心思一动,站在指挥使身后,确定自己眼角的余光,能看到诏书上到底写了什么。
到底是出兵勤王呢,还是格杀勿论?
寿王眼神再次落到诏书上,饶是他见识丰富,还是失声喊了出来,“什么?”
“什么“什么”?”沈与钰充满不解,见指挥使没有反对,就伸头去看诏书,这一看非同小可,他发出跟寿王一样的感概,
“什么?”
诏书上,竟然是一片空白!不论是朱笔还是墨痕,通通没有。
“不是,我亲眼,亲自,我看着皇上写下的诏书啊……”沈与钰语无伦次的解释着。
好好的诏书,居然变成空白了!他一直贴身拿着,怎么会变呢?
他要解释不清楚了!
沈与钰求助的望向长辈。
曹指挥使拿着半张寝衣,仔细检查上面的布料暗纹,还有痕迹,对照火漆上的印章,长吐一口气,“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只是字迹不见了。”
“难道是用了什么药水书写的,需要特定的药水涂上,才能显型?”寿王惊惧之后定神,提出新的猜想。
“不乏这种可能,只是我也没有这神秘的药水,让诏书显形也是以后的事了。”曹指挥使把诏书先收起来,“还是请世孙,先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一遍吧。”
沈与钰开始从头讲述经历。
曹指挥使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
如此同时,沈知澜度过了一个格外难熬的白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漫长。
外面到底怎么样呢?宗令爷爷调来大军了吗?宫里的纷争平息了吗?外头的情势怎么样。
种种问题堵的人食不下咽。
但越是这种时刻,越是要保持充沛体力,沈岩问他要吃什么,他挑了些好消化的,硬吃进去。
直到入夜后,宗令传了口信回来,说是他已经联络好相关人等,一切准备就绪,让他们不必忧心,沈知澜才微微安心。
国家大事他不懂也派不上用场,只能守好王府,也守好旁人了。
入夜。
沈岩跟沈知澜本来同在外院守候,半梦半醒之间,突然听到仆从来敲门:“大爷,大爷,从宫城方向,突然起火了!”
沈岩猛的一惊,怎么回事?
他起身,跟着仆人出门看,果然,宫城方向烟雾滚滚,火光四溅,俨然是着火了!
“要不要去救火?这烧起来可不得了啊!”
沈知澜同样望着宫城方向,皱眉思索着。
不对劲,谁放的火?难道是两拨人马在宫门口打起来了?!
见沈岩恨不得马上去救火,他冷静说,“宫门口也设了水龙队,常年都备着储水的太平缸,问题不大的。岩叔叔,我们应该马上检查府上的太平缸,以防不测。”
都是木质房屋,一着火就是蔓延一片,所以王府常年都有水缸储水的。
沈岩定神后,也觉得有理,连忙让人去检查,不检查不要紧,一检查发现好几个大缸,里面的水漏了一半。
沈知澜伸手摸索着缸壁,终于在水缸底部,摸到一个不大不小的洞,而且手指上,滑腻腻的,再一思索,就明白玩的什么把戏。
水缸的洞早就打好了,但是用蜡油又仔细封上,静待时机,不出十日,在水流压力下蜡油就会逐渐脱落融化,水也漏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