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了。”孟琅制止那汉子,严肃道,“就算我救了你们,也没有资格要求你们为我卖命。你们愿意跟我走的就走,不愿意的就留下来,你们也有自己的家要回去,你们也有自己的妻儿要照顾,你们完全可以留下来,你们不用担心受我责罚。岳将军,请你也别责罚这些士兵,既然他们去了你那边,就是你的兵了。”
孟琅走到一边,让原本站在他身后的那群人自行去留。人群中零零散散地走出许多人,看戏的那群人里却又三三两两地走过来几个人,然而,离开的人毕竟多些。最后,站在孟琅那边的人比先前少了快一半。孟琅略微扫了一眼,对岳安国说:“这顶多两百人。岳将军,我带两百人去支援信关,不过分吧?”
岳安国脸色铁青。他让开一道路,硬邦邦地说:“走吧!”
孟琅带着那支队伍离开了。他从江县买了些马、驴和骡子,这用光了他从廣野带来的银子。他把这些牲畜给那些身体最孱弱的人骑,这大大加快了队伍行进的速度。终于,在离开廣野三十六天后,在信使抵达廣野四十八天后,在仁关遭受袭击整整八十一天后,这支军队赶到了信关。
信关已伤痕累累,城墙上满是缺口,士兵正往上面糊泥、石头和稻草,城门前尸横遍野,雪花在上面凝固成冰,断箭零落,鲜血斑驳。一看到孟琅的队伍,那些士兵立刻拉开弓箭,哪怕他带着徐风的旗帜,哪怕他摆明了自己的身份,那些士兵仍坚决不肯开门,直到一个高大的男人走上墙头。
孟琅愣住了。
那是孟璋。
对孟璋来说,这两个多月无异是地狱。他在仁关和长明的军队相抗了十余天,其他四关陆续派来了一千援军,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他苦苦支撑着,忽然,长明的攻势放缓了。士兵都松了口气,孟璋却觉得不对劲。长明之前打得那么狠,现在怎么突然歇气了?这十余天他对率领长明军队的那个人也有了一定了解,那是头老虎,从不给他们喘气的机会。
一天夜晚他派出探子前去刺探敌方军营。探子回来,告诉他那儿的人几乎少了一半,最重要的是,那些投石机没了。
长明的军队转移了。
他们去了哪?礼关和智关太远,义关和信关——梦厝河!
孟璋瞬间确定了长明军队的动向,他留下一个亲信镇守仁关,率领两千人急奔信关。他之所以不去义关,一是因为信关不破梦厝河就不会对敌军敞开,二是因为义关的守备更精良能支撑的时间更长。前一条他判断正确,后一条他判断失误,当他赶到信关时,义关正好失守。
孟璋听到这消息,气得大吼一声。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长明太子打了好算盘!仁关吸走了其他四关本就不多的兵力,还吸走了其他四关的警惕!他们都以为长明一定会先攻下仁关。他的敌人不仅仅像老虎一样贪婪,还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中了他的招,他葬送了义关!
孟璋气得把牙齿咬的咯咯响,他那时下了决心:他要守住信关。他一定不会让长明越过这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下决心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城又是另一回事了。
信关没有出击的能力。整个信关加起来不到三千人,而盘踞在义关的敌军至少有六千,最重要的是,长明有能投掷石块的木头怪物。他们习惯先用石头砸烂城墙,然后再率兵冲过来。最开始,孟璋用石头修补城墙,到后来,就是尸体。天气严寒,尸体浇上水就成了砖。就这样,信关支撑了一个多月,等来了援军。
一支仅有两百人的援军。
第132章 信关(三)
孟琅告诉孟璋,岳安国手中还有几千士兵,可他却留在江县不愿过来,非要在那堵梦厝河。
孟璋听了,没有发火。他坐在炉火边,沉默地喝着酒。程将军就坐在一边,他是个敦实的汉子,有一张岩石般坚硬的脸。他一听完就愤愤地站起来,大叫道:“他这是违抗王命!”
孟琅说:“我现在就回去,让岳安国赶过来。”
“哪用孟二公子亲自出马,我现在就派人去江县找他们!”程将军说着就要起身,孟璋却说:“这也是条计策。”
两人一愣,便听他继续说:“要是他能堵住梦厝河,信关对长明就没用了。而且,我们也得做好信关失守的准备。”
程将军错愕地问:“那我们就不找他要援军了?”
“要。堵住梦厝河不需要三千士兵,只需要当地的百姓。程将军,你现在就派人去江县,至少得再要来两千人,岳安国要不愿来,你就让他在江县截河,必须把梦厝河堵住,这样长明的探子才会相信我们真要拦河。”孟璋思索了一会,问,“二弟,朝廷没有派出别的军队了吗?”
“没有。”
孟璋失望地说:“看来,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那是一头老虎。希望礼关和智关已经增添了足够的兵力......”
孟琅问:“二哥,长明那边到底有多少人?”
“义关的有七千多,仁关的有一千多,算上我们杀死的,加起来应当有一万。”
程将军沉痛地说:“五关的士兵加起来都不到一万。”
孟琅惊讶地问:“怎么会这么少?”
“都跑了。”程将军说,“饭都吃不饱,那些军户当然就跑了。我们又没钱招募新兵,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孟琅和孟璋都陷入了沉默,他们都知道那些消失的军饷去了哪里。好一会,孟琅问:“信关现在还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