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7章
    一个搅局者,就如同昔日的王莽。
    “昭王可知王莽旧事?”
    贾诩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试探,他想知道杨秋对王莽的看法。
    此言一出,杨秋就知道对方的言下之意了。
    贾诩是觉得他们昭国会重演王莽旧事,结局注定要失败,所以他才一直拒绝杨秋的招揽。
    “在回答王莽旧事之前,我倒想问一问贾君,为何分封建国后来不行了?为何推灭了暴秦,但实际上依然是汉承秦制?”
    这个问题就太不好回答了,甚至贾诩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准确一点的说,但凡是有探索精神的士子,恐怕都会对这个问题思考,但最后却得不到结论。
    至少贾诩不会觉得,夏商周的崩溃是因为君主的暴虐。
    实际上一个君主再怎么昏庸无能,若是这个国家依然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期,那是不会把一个国家搞到灭亡的。
    只有在一个国家内忧外患的时候,昏庸的君主才能加速这个国家灭亡。
    比如说如今的汉天子刘宏,如果他生活在一百年之前,就算他卖官鬻爵,奢侈享受,横征暴敛。
    那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天下大乱,最多只会有小部分的叛乱,绝对没到亡国的程度。
    毕竟一个天子再怎么享受,再怎么奢侈无度,实际上他一个人又能用得了多少钱财呢?
    真正让人吃不饱饭的原因,很多时候跟天子关系不大。
    而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程度,非要回答一个答案的话,对他们士子阶层而言,是不公平。
    凭什么他们关西之人没有出头的机会,必须要被关东士族打压?
    反正他们凉州人早就和朝廷离心离德了,根本不会有为这个天下誓死效忠的想法,甚至还想让这天下乱得更厉害。
    而对于那些底层人而言,原因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吃不饱。
    但是昭王所问的却又不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最后无法像周天下那样分封建国呢?为什么这天下最后选择的是秦制呢?
    “是因为天命吗?”
    贾诩想了许多答案,最后却发现每一个答案都不合适。
    而这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答案说出来之后,杨秋就笑出声了。
    “贾君明明自己都不相信,但看来贾君好像也在迷惘。
    王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想恢复旧制井田制,从此之后,这天下的世家大族,权贵阶级就都背叛他了。
    世祖能够重造大汉,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这却不是因为天命,而是他恢复了天下权贵世族想拥有的制度。
    所以支持世祖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终于再次统一天下。”
    “贾君,我们人是一直往前进步的,很多年我们祖先还在茹毛饮血,还住在山洞里面。
    到后来他们开始建立巢穴,再后来建立房屋,织布种植……然后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王莽有些想法是好的,他知道天下的问题在哪里,但他选择的制度却是倒退上千年前的制度,所以他注定会失败。
    因为没有人喜欢倒退,就像没有人想要再住在山洞里面如毛饮血。”
    “至于分封建国为什么不行了?贾君也许可以思考一下铁器农具以及牛耕的出现,然后看看一下昭国现在的耕种方式,有些答案也许自然会出现在贾君心头。”
    话说到这里,杨秋没有再继续劝说,而是让贾诩退下离开。
    反正她是不打算让此人走了,至于能不能为她所用,不着急,她有耐心可以慢慢等。
    毕竟她现在也不是很缺人。
    如今她留人的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不让这家伙为董卓出谋划策,然后在未来某个时候坑她一把。
    而贾诩带着满肚子的困惑离开之后,脑子里面自然开始思考着牛耕和铁器农具这件事情。
    这个角度是他从未思考过的,但他又觉得这似乎关系着天下的奥秘。
    而杨秋也只能从这个角度和贾诩聊一聊,总不能跟他聊什么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到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吧?
    那太复杂了。
    这个时候难道跟他聊马克思,那倒也没必要。
    只是,贾诩想要静心思考一下,李儒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好不容易等到这家伙回来了,他自然要将心中的万千疑问都在此刻弄清楚。
    “文和,你和昭王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李儒倒不会觉得贾诩是什么间谍之类的,但现在也非常明显,昭王对贾诩非常关注,这总得有点原因吧。
    贾诩示意对方坐下来聊,然后突然问了这样一句话。
    “文优兄,你觉得新的王朝建立之后,是像周朝那样分封建国,还是继续郡国并行,又或者未来天下都是郡县制?”
    李儒虽然有点儿不满贾诩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倒是有点意思。
    “怎么可能回到周朝那样分封建国,那天子岂不是成为傀儡?也许某个时机会郡国并行,但未来必定是天下都为郡县制。”
    李儒微微皱起眉头,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笃定。
    贾诩自然也是这样认同的,天子要想手握大权,封国只会越来越少。
    只是如果按照这个原因思考天下之事,那和昭王所问似乎不是同一个方向。
    好像这只是表里原因,并不是深层次的原因。